大概從國小畢業後,農曆春節我就沒再拿過紅包了,成長過程到現在聽到別人收了多少壓歲錢,還是會感到羨慕。
一出社會工作到現在,每年回家都會給家人紅包,但這也只是習俗上希望媽媽、姊姊與姪子可以平安健康。媽媽年輕時一人扶養四個小孩,身邊當然沒有存款,現在老了就是讓我們照顧她和姐姐。
以前她還會擔心我在台北生活費夠嗎?要不要匯錢給我。現在,她Line我的時候,最後我也會問她「上次匯給妳的錢還有嗎?不夠再跟我說。」她偶爾覺得自己幫不了她的小孩,會感到沮喪。
我原本以為自己的成長經驗特殊,但在讀社會學的過程中,我發現我只是這樣條件中家庭的其中一個例子而已。確實,社會學家的研究都能精準分析出「為何我們生來就沒什麼選擇」。但同時也提醒我們不要絕望,只要有機會就要去試試看,當然,隨之而來的失敗經驗,會跟呼吸一樣自然。
我現在仍在掙扎求生,也努力克服社會結構加在身上的束縛。但這些靠的不是正能量,或是樂觀進取精神——本來只是窮結果變成瘋掉的窮人。
我老媽很欣慰我畢業這麼久了,還有動力跟能力回學校讀書,這也是我想讀書的其中一個原因——讓她放下愧疚與自責。有些朋友可能不理解坐在教室上課,到底有什麼難的?尤其高等教育普遍招生困難的現在。
出來工作這麼久,到現在的感受是錢好難賺但好好花。以前賺到錢就想說要買什麼,現在是希望能存下來,以免家人和自己有狀況時沒有錢。以前會想買什麼掛在自己身上,譬如名牌包和衣服,來證明自己的能力,就像戰士別在身上的勳章。現在⋯⋯名牌包都靜靜地躺在衣櫃裡,我每天睜開眼只煩惱餐廳生意、員工工作的身心狀態、學校進度、交通費等。現在看到想買的名牌,就會自動換算成要賣幾碗河粉⋯⋯這方法非常有效,一想到欲望就瞬間冷卻。
以往我也想透過自己的故事,來鼓勵跟我相似家庭出生的人,現在,哥哥都變叔叔了,我態度也調整成「想往上爬就是這麼辛苦喔,如果你(妳)想躺在原地休息,沒有關係的,好壞都是自己的選擇。」
「憑什麼」大概是我這三年面對的不友善言論中,藏在裡面最核心的問題意識。但面對這樣的問題,我也沒有答案,因為我就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。躺在原地對我而言太無趣沒有挑戰了,我就想往上爬,即便摔下來也要繼續,頂多,換個姿勢爬而已。
寫這麼多,也不是要傳達什麼理念或人生觀,只是今天越廚 Viet's Kitchen開春營業,希望大家來貢獻紅包錢而已⋯⋯😆